返回首页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82 2024-03-19 05:18 admin   手机版

一、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五个年号。

资料拓展:

背景

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同时,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当时,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而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但至少“自然”这个前提是人所公认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文学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于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阮瑀的诗已有这样的内容,曹植后期的某些作品更为突出。正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二、正始之音文学特征?

正始之音是正始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风尚。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文人以清谈为主要方式,喜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在哲学思潮影响下,文学创作也体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风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代表作品是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之音的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反对旧的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同时也倡导自然、清新、简约的文风。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也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创新。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作?

阮籍,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嵇康,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送秀才从军》。嵇康的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四、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1、阮籍

阮籍是最具代表型的正始文人,也是最伟大的正始文人之一。

阮籍的著作中,还是以诗文最为著名,《咏怀诗》全以五言绝句行文,蕴藉含蓄,自然飘逸。诗句取材随意,信手拈来,便成文章,且不雕琢,浑然天成,古朴自然,命意旷远。

2、嵇康

论起大家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中,论年龄,山涛最长;论思想,阮籍最尖锐;论玄学,阮籍,向秀,嵇康并名,论文采,阮籍最闪耀;论怪诞,阮籍、阮咸、刘伶最张狂;论官位,山涛,王戎皆居显要;论财富,王戎富甲一方。可是七贤的核心却是嵇康,活动中心也是在嵇康居处。这不得不让后人刮目相看。

嵇康的诗较文稍弱,主要有《幽愤诗》《秋胡行》《杂诗》《赠秀才入军》等。

五、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文学和后正始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

建安诗坛为中国诗歌确立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典范,而正始之音是以隐晦曲折为主要特征。

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正始文学: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文学,但它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文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六、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什么文学?

太康体   产生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指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

“太康”(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严说本于梁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此论,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而严羽则明确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等为代表的诗体,即其所谓“分明别是一副语言”。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众多的作家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宋书·谢灵运传》)。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

七、乌托邦文学解释?

乌托邦文学,意思是指空想主义流派的文学

八、曹操是正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吗?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时间是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从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指的是从汉献帝建安时代到正始文学之前时代的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 “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九、半山体文学解释?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特点是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多七言绝句。

扩展资料:

半山体的渊源:

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王安石被世人称为“半山先生”。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

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十、共的文学解释?

共是个多音字,有三种读音。

gòng

①<动>共有;共用。《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②<副>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形>同样;一样。《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④<介>跟;与。《祭妹文》:“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⑤<连>和;与。《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⑥<副>总共。《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gōng

①<形>通“恭”,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②<动>通“供”,供给;供应。《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gǒng

①<动>通“拱”,拱手,两手合在胸前,表示恭敬。《荀子?赋篇》:“圣人共手。”

②<动>环绕。又写作“拱”。《论语?为政》:“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