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阳明心学书籍?

152 2024-04-02 07:11 admin   手机版

一、王阳明心学书籍?

第一本是《传习录》 王阳明及弟子著

我以前在主讲《传习录》时把它列为《四书五经》之后最重要的哲学书籍,它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第二本是《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冈田武彦

本书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权威、最严谨的心学读本。

第三本是《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著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第四本是《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冯梦龙著

这是一本首次书写阳明先生的小说。

二、心学经典书籍推荐?

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从历史背景、王阳明的成长、心学创立的过程等,由浅入深,全方位解读了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值得一读喔。

三、王阳明推荐书籍?

王阳明推荐的书籍有哲学著作《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

四、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书推荐?

答:王阳明的心学我推荐《传习录》这本书。

建议想了解阳明心学的朋友,应该去买一本《传习录》来看。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实的。

大家在看的时候,要记得多结合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想想自己对这件事感受。因为阳明先生的心学,是为做事服务的,所以你要是脱离事情本身讲感受,永远也无法体会到心学的智慧。

五、读王阳明书籍顺序推荐?

顺序为:从《大学问》入手,进而到《王文成公全书·年谱》,《传习录》;因《大学问》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继而是《年谱》了解到王阳明的历史,《传习录》是记录很多王阳明与弟子们的对话,可以更加生动展现王阳明的思想。

六、王阳明心学原著?

《陆九渊集》,《传习录》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5]。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13]

中文名

心学

别名

阳明学

鼻祖

陆九渊

代表人物

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

代表著作

《陆九渊集》,《传习录》

七、王阳明心学全文?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自知者智 自胜者勇 自暴者弃 自强者成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智莫难于知人 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君子之生于世也 为其所可为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八、王阳明心学概括?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包括三个核心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强调人的内心即为天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具有正义、仁爱等道德价值,而这些道德价值恰恰是天理的体现。因此,人们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知识或经验来了解世界,而是可以直接感知到天理,通过内在的自觉修炼来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心即理”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直接与天理产生联系的,不需要通过物质的中介来认识世界。这一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心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知识和行为的统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掌握和运用,否则就是空洞的理论和文字游戏。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和自由。知识和行为的统一也表明了王阳明心学注重实践、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来发现真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权威的教导。知行合一成为了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内在的本能和道德素养。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致良知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指引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等道德问题,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九、王阳明心学和王阳明全集区别?

王阳明全集和心学的区别是王阳明全集包含了心学思想,而心学不仅仅局限于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

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

十、王阳明心学字诀?

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思想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