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诗经中的颂有几篇?

259 2023-11-21 04:55 admin   手机版

一、诗经中的颂有几篇?

《诗经》中的《颂》有40篇

《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诗经中的a有多少首?

A.国风 《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三、《诗经》中优秀的农事诗有哪些?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噫嘻》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臣工》(佚名)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良耜》(佚名)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甫田》(佚名)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田》(佚名)

四、诗经中的颂指的是,诗经中颂指什么?

《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

《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

《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五、诗经中的石蒜花有哪些

诗经中的石蒜花有哪些

诗经中的石蒜花有哪些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着先民们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其中,石蒜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和寓意。本文将介绍诗经中关于石蒜花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探索这些美丽的文字。

1. 《小雅·车攻》

车,古代一种交通工具,常常被用来隐喻人们的生命旅程。在《小雅·车攻》中,石蒜花被用来象征吉祥和繁荣:

车辖辖,石蒜华。薪如茅,我马瘳。

驽其衰矣,载不重矣。肆其乘矣,言维裼矣。驾六黄,追北宫。

这首诗通过描绘车辘辘行驶的场景,表达了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石蒜花的出现更进一步增添了诗意,让整个诗篇生动而具有画面感。

2. 《小雅·甫田之什》

在古代,人们赋予石蒜花一种浓烈的芬芳气息,象征着美好和纯洁。在《小雅·甫田之什》中,石蒜花被用来描绘乡村的宁静和祥和:

静言思之,躬自厉之。

静言纯之,躬自躁之。

乃如之人兮,恶如之败乎。

石蒜圃兮,有丝丝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诗中的石蒜圃形容了一片优美恬静的乡村景象,暗示了君子内心的纯洁和高尚。这种以石蒜花为象征的美好意境,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3. 《大雅·荡》

石蒜花在《大雅·荡》中被用来表达深深的思念与祝福:

我其干人,如彼荡荡。

我其萌兮,如彼将黄。

我其旅矣,如彼石。

亦吁嗟尔,时维不逝。

诗人以石蒜花来比喻自己,“如彼荡荡”、“如彼将黄”影射着思念之情。在人们的生命长河中,石蒜花般的思念与祝福将永远存在,时光虽流转,却无法抹去。

结语

诗经中石蒜花的形象丰富多样,从象征吉祥和繁荣到表达美好和纯洁,再到承载深情厚意的祝福和思念,都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这朵美丽花朵的独特理解。

石蒜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是一种寄托情感的符号。通过描绘石蒜花,诗经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也为后世留下了诗意悠远的美好传说。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优美的诗句,感受古代诗人们对石蒜花的赞美和祝愿,感受那些千年流传的情感和思绪。

六、《诗经》中“龙”的名句有哪些?

为龙为光——先秦《蓼萧》;拼音:wéi lóng wéi guāng ;释义:为被天子恩宠而荣幸。;

隰有游龙——先秦《山有扶苏;拼音:xí yǒu yóu lóng ;释义:隰:低湿之地。游龙:游动的蛟龙 寓意是一条四处游动的孤独之人。意思是:地市之地游动的蛟龙。

七、《诗经》中励志的诗句有哪些?

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 译文: 我的心不是一块石头,不能任人随便转移。我的心不是一张席子,不能任人打开有卷起。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译文:即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原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后用以比喻事过境迁,现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奥》  译文: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5、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经·陟岵》译文:登临葱茏山岗上,远远把我爹爹望。似闻我爹对我说:“我的儿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紧张。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留远方。

八、《诗经》中的荇菜有多美?

首先,感谢题主的提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大量描写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记载。《诗经•周南•关雎》中有诗句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又曰“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两句话描写了农女采摘荇菜的劳动场景。

题主所问“《诗经》中的荇菜有多美?”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荇菜”到底是什么?有学者将其解释为“莲蓬”,我们想象一下,莲蓬生在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当中,一阵微风拂过荷田,一只只傲然挺立的莲蓬在荷叶中随风摇曳。这个场景确实很漂亮。但是,重点来了,莲子成熟的季节并非是荷叶全胜的时候,些许枯枝败叶,加上日渐枯萎的莲碗,好看吗?或者这种场景有种萧瑟美,但是常情人还是会喜欢那种光鲜亮丽的美。

那么,有朋友就问了:你的意思是荇菜不美了?非也非也。个人认为荇菜并非是指莲蓬,而是一种开着鲜黄小花的浮萍。这种小花单个看起来或许不会很起眼,但是当它们正当盛期绵延数十米甚至数里的时候,那种美真是让人荡气回肠,不禁心生柔情。

荇菜并非莲蓬的理由:其一,关雎描写的是周南人民的劳动场景,莲蓬适宜温暖潮湿的南方,浮萍耐寒,适合在周南生存,当然了,浮萍南北都可存活。其二,“芼”字,芼本指覆盖在地上的野菜,引申为采摘。其本义中的“覆盖”隐喻与浮萍漂浮于水面绵延的生长习性很相符合。

荇菜是浮萍就好了。小时候曾在水塘、江边看到那绵延数里的开着黄花的浮萍,确实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气势磅礴。

九、诗经中著名的篇目有哪些?

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诗经·国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5.《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7.《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诗经·国风·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10.《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是古代人民的歌谣,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包括直叙和大量的比喻象征,由于历史较久远,诗文的发展尚属早期,诗句大多质朴可爱,表现活泼有力,大多体现先民淳朴的情感。理解诗经,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解读诗句中包涵的感情。不过大体上来讲,只要准确识别文字意义,诗经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十、诗经中的马有多少种?

马,在《诗经》中的称谓有五十多个。

《诗经》中的马按颜色分,称呼最多。色纯的分,“骊”(纯黑色的)、“駽”(xuān,青黑色的,铁青马)、“驖”(tie,赤黑)。色杂的,分“驳”(不纯,红白色)、“騧”(gua,身黄体黑)、“駂”(也作鸨,骊白毛杂)、黄(黄而杂红的)、駓(pi,黄白杂的,“桃花马”)、骓(zhui,清白杂的)、騂(xing,赤色的,红黄色的)、駰(yin,非白非黑,灰色,有杂色的)、騜(也作皇,黄白相间的)、骐(青黑成纹象棋道的)、驒(tuo,青黑色而有斑纹像鱼鳞的)、驎(骐驎,色有深浅,斑驳隐鳞,今之连钱骢)。

按部位特色分,驈(yu),身黑而胯下白的,股间白色的黑马;驔(diàn),黄色脊毛的黑马,小腿长白毛的;鱼,两眼旁边毛色白的;騵(yuan),赤毛白腹的;骇,四蹄皆白;馵(zhu),后左脚白色的,。按鬃在马身上的突出色彩,分骆,白马黑鬃;雒(luo),黑马白鬃;駵(liu,骝),红马黑鬃;騢(xia),红白鬃。

按品种性质分。骁(xiao),良马;驹,少壮之马;牡,公马;駉(jiong),肥壮的公马;騋,高七尺;骄,高六尺。

按使用分。騑,两旁挽车的马;骖,一车驾三马。又騑又叫骖。驷,一车驾四马。服,一车四马中的两匹。

《诗经》中马的名称如此之多,说明马在早期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养马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特别是贵族,很讲究养马,所以用毛色来区别马,区分得那么细致显得人们对马的熟悉与认真,同时也说明汉语词汇的丰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光马一样都有这么多词语,可见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对世界事物认知的深刻。马的作用是驾车,一般用三匹或四匹马拉车,马车在当时的交通中很重要,也能显出社会地位和排场。《诗经》中没有骑马的纪录,说明那时人们确实还不懂得骑马。现代生活中马已不重要了,马的细小种类一般人已不注意,因此用一个马字足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