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轼作文准则?

254 2024-03-11 02:06 admin   手机版

一、苏轼作文准则?

东坡说:“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领,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

  东坡就近取喻,深入浅出,指出“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

  作文之要,贵在“立意”。立意,就是明确文章主题。确立文章主题,然后引经据典,把经、子、史中的历史故事拿来作为素材。

  从“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可以看出,要写好作文,与日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因为要写好作文,离不开“博观约取”。如东坡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所说:“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写作文要想得心应手,只能平素多积累写作素材,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离不开“作”;作,即有意为之。但是,好的作文,也离不开自然。如东坡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二、苏轼与牛粪作文?

与人为善,灵魂的彼岸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断谁“心存牛粪”,而谁却“心存如来”。

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之辨。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善从德来,得从容来,容从志来,志自“无欲”而来。故古人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过一座桥时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头,老人看到他时,故意把脚一缩,鞋掉到了桥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恭恭敬敬将鞋捡了上来,并为老人穿好。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时光飞逝,到了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提倡“德治”。何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 “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

三、关于苏轼的作文诗句?

每每想到苏轼,我总会想到清亮的月光。它有着刺破黑暗的坚定勇敢与明亮,但却并不刺眼。走近苏轼,仿佛能够看见,词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带着一抹柔和而坚毅的笑容。 我爱苏轼词中的狂放与豪情。

无论是《密州出猎》时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定风波》中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轻笑;还是在《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沉吟。每一词,每一句中都透着豪迈的风骨。

这不同于李清照的凄苦哀吟,不同于温庭筠花间词中的柔情,不同于柳永风流公子的风花雪月。这是真正男子汉的抱负,一种远大而正义的愿望。 我不禁想起了大唐的诗仙,那个嚷嚷着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的李白。两人都是我所喜爱的文人,但不同的是,李白的狂是与生俱来的,带着诗人独有的傲气,随着他的文字如大江一般一泻千里,无视一切强权与挫折。而子瞻,更多的是挫折与磨难过后所造就的勇敢与坚定,是一种救济苍生的理想与抱负。他以其为动力,在人生那并不平坦的道路上,走得潇洒而精彩。

苏轼那颗风雨过后被打磨的坚毅的心,令无数后生景仰。 我爱苏轼词中的旷达与乐观。 那是一个不大的庭院,一个无眠的夜晚。月光如水,仿佛能够被人捧起,仿佛在洗涤人们的心灵。被贬的词人与好友漫步于月的明亮与竹影的斑驳之中,他虽然眉头微微蹙起,但依旧笑容如常。他在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痴然望着一片交错纵横的影子。良久,他站了起来,眉间的褶皱一点点的舒展开来。他的眼中溢满了明亮澄澈的月光,带着顿悟的清朗。

他的微笑,竟多了几分释然,多了几分通透。他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多少的挫折与磨难,多少的痛苦与忧郁,多少个伴着泪水的无眠之夜,竟被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淡然。 我回忆起东坡的苦楚,那段往事带着令人不忍直视的心酸与无奈。

他是文坛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但也许是太出色,太明亮,其他的官员、文人于是想尽法子去排遣他,铲除他。在那个法制、民主、科学都被封建专制忽视的朝代,他的存在,便成了无耻官僚的眼中钉,肉中刺。打击东坡的潮流如同黑色的海潮,不由分说的将苏轼推进了监狱。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何曾不叹!叹被聪明误一生,叹那捡尽寒枝无处栖,寂寞沙洲冷。当我听见“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愤然时,我不禁一阵心酸,顿时泪眼模糊。 而东坡却只是拍拍我的肩,笑了笑,似是安慰我,又似是安慰自己。 那种淡然如同一阵风,一缕青烟,是那样的轻柔与飘逸,一如那个洒脱空灵的居士。平静从容的面对挫折,永不言败,永不逃避,永不退却。 我爱东坡词中的一片深情。 不曾哭泣的他,在那个夜晚,在十年生死之别的痛楚中,终于泪眼婆娑。

前妻早已去世,他也早已娶了她人。但他却忘不了,忘不了她安静祥和的微笑,忘不了她聪敏得当的提醒,忘不了她温柔暖心的软语。他并不是不希望与现在的妻子长相厮守。只是,前妻祭日这天的梦来的太突然。

她仿佛真的不曾离去。在小轩窗安宁梳妆的她,还是那副浅笑的模样。他呆呆的望着她,任热泪肆意的在双颊上奔腾。那压抑了十年的情感过于强烈与炽痛,他都忘记了要加以掩饰含蓄表达。

词句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一个忠诚痴情的丈夫。没有了相隔千年的距离,没有难以企及的高远。为情所动,为爱而歌,令我感到一阵阵春阳般的温暖。 走近苏轼,我也渐渐被他魅力的人格所感染。我也慢慢学着勇敢的面对困难,关怀珍惜身边的人们。

走近苏轼,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坚定,更加温暖从容。

四、苏轼关于作文的名言?

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

出自《苏氏易传》

万事万物,天下的道理都是统一的,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是这个“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对立、差别和变化,所以又不能执着于“一”。

五、旷达的苏轼作文400?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文集》卷五三)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请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苏诗文集》卷四九),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六、唐诗宋词引领我成长800字作文?

妈妈是个喜欢古诗词的人,她常对我说,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词的故乡。

爸爸是个酷爱旅游的人,他总对我讲,读万卷诗,行万里路。

从小,妈妈教我诗词,爸爸带我旅游,我常常行走在唐诗宋词里。

记得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抱着我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手舞足蹈、口齿不清地嘟囔“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三四岁的时候,爸爸喜欢带我到郊外游玩,有一次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一个小山包时,妈妈让我往远处看,“你发现了什么?”我说:“好爽!”她笑了:“傻孩子,还记得‘欲穷千里目’吗?”我恍然大悟,和爸爸一起大声接下去:“更上一层楼!”下山后,已是夕阳西下,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沿着河边慢慢走,天边那个太阳,像一个红红的大气球,美极了,我久久地望着它,忽然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妈妈赶紧把这一瞬间给我拍下来,并给这张照片提名为“安然诵夕阳”。

五岁时,我第一次游江南,在漫长的路途中,妈妈给我讲白居易的杭州,苏轼和杨万里的西湖,张继的姑苏城。然后,我一一见到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太湖,“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在西湖边上,遇到了滂沱大雨,我又冷又怕,紧紧抱着妈妈,爸爸安慰我:“忘了你妈刚教你的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阴晴不定就是西湖的特点啊。”果然,很快就雨过天晴了。漫步在苏堤白堤上,我觉得西湖更美了,真不愧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呢。可惜那时是春天,我没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

七岁时,在福建武夷山下的九曲溪漂流,青峰碧水,非常迷人,我在日记里引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妈妈逗得笑弯了腰。

八岁那年盛夏,去李清照纪念馆参观,虽然没有看到海棠,却见到了满湖怒放的荷花,我高兴地大声叫:“快来快来,这里可是‘红肥绿瘦’哦!”兴致勃勃地在湖里“争渡”了一番,却没惊起一只鸥鹭。

九岁的深秋,我站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第一次感到,天地是这么大,我是这么小,情不自禁地高声背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今年的妇女节,我陪妈妈去庐山,在“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盘山公路上,旅游车上的阿姨们被颠得七晕八素,导游姐姐让我表演节目给她们放松一下,我搜肠刮肚给他们背“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横看成林侧成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知道的庐山诗词很快背完了,还是没到山门,我只好再唱一首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她们逐渐忘记了晕车,热烈鼓掌:“好个典雅的小姑娘!”

我看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我走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我去过“空翠湿人衣”的婺源,我住过“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普陀,我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体会着唐诗宋词的无边魅力,我愿意永远这样诗情画意地生活。

七、结合唐诗宋词理解苏轼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合唐诗宋词理解苏轼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引言: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坛的璀璨明星,他的诗文犹如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形容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本文将通过结合唐诗宋词来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魅力。

苏轼与唐诗: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尤以山水田园、壮怀激烈的抒情诗最为出色。在与唐诗的关系中,苏轼继承了唐代诗人的传统,精研了唐诗的艺术特点,也对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唐诗中,有很多与苏轼的诗歌有着共通之处,比如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感情的抒发等。苏轼在《东坡乐府》中写道:“这一片大自然,就是一幅画。画上点点,都是我奋笔疾书。那片文墨浓淡之间,全是我激扬文字中的色彩。”这种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方式,正是唐诗所倡导的“以物言志”的传统艺术手法。

而苏轼对于情感的表达,也与唐诗有着相似之处。比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种凄凉的情绪和无奈的心情,正是唐诗所擅长的抒情方式。苏轼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苏轼与宋词:

苏轼是一位卓越的宋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宋代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宋词的代表。苏轼的词在情感表达、意境构建等方面更加深入细腻,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苏轼的词在传承唐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感慨,使得其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从五言绝句到七言诗,从琵琶词到婉约词,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力。

与唐诗不同,宋词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苏轼的词作常常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将作者内心的忧愁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苏轼的词作也更注重意境的构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意象展示出无穷的意境。比如《水调歌头》中的“白发渔樵江楚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组词语虽然简单,却能够让人们联想到很多深刻的意象,进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爱的思考。

结合唐诗宋词理解苏轼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形容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说法源于他对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作方式的展现。

首先,苏轼的作品言之有尽,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他的诗词语言简洁明了,句句饱含哲理和真情实感。尤其是在唐诗中,他以“以物言志”的手法,将浩瀚的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最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

其次,苏轼的作品意境无穷,通过精妙的描写和隐喻,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示和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尤其是在宋词中,他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描绘,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哲理融入到作品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共鸣。

总的来说,苏轼的作品在语言和意境上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统一,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的作品兼具唐诗和宋词的传统和特点,既继承了唐诗的豪放和抒情,又发扬了宋词的细腻和婉约。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乡土情怀的升华,也能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结语: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的作品通过结合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使得自己的诗词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正是苏轼那犹如清泉般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诗文,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启迪。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去发掘和传承苏轼的艺术成就,让他的诗词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愿我们在品读苏轼的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真正领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感受到诗词所蕴含的美好与智慧。

注:本文中的引用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八、关于辛弃疾和苏轼的作文?

关于辛弃疾和苏轼这两个人,他们都属于豪放派的,宋代的非常著名的大词人,他们的词作里面,你因为跟他们不同的个人经历性情嗯,有关所以辛弃疾更多的是表现家国情怀,表现他自己的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愤怒情感,而苏轼更重要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种矿大的精神

九、苏轼关于挫折的作文素材?

苏轼算起来,一生中遇到了不少挫折。从他在陕西凤翔做官的时候起,就和上司关系不太好。因为他年轻气盛,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别人不如他水平高。所以接下来,也吃了不少苦头。

又因为作诗牵涉到变法改革,揭露了一些不好现象,就被诬陷入狱,差点没命。

后来即使出狱了,也一直不受待见,屡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一个比一个偏远,环境更恶劣。所以说他一生算起来,基本是在挫折中度过的。

十、写给被贬的苏轼的作文?

苏轼屡屡被贬,可以这样安慰他:东坡先生,自古大多数有所作为的大人物,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比如周文王被纣王囚禁数年,孔子不见用周游列国,孙子膑脚,司马迁受刑,等等好多著名人士都饱受磨难,但他们不屈不挠,最终名留青史。

东坡先生,您也是被贬多次,在黄州写出了诸多代表作,如果一路顺风顺水,能否写出还未可知。有利有弊,请三思保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