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论语的地位和意义?

257 2024-03-16 03:54 admin   手机版

一、论语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意义:《论语》这本书对我们是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的,不论是在你的品格习惯的培养,还是从教育的角度上,它都是非常好的一部国学著作。

         这孔子早就强调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习惯非常重要的,而《论语》对孩子们的这些特征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论语的文学性?

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论语》的语言艺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记述其所见所闻几近“直录”,用语忠实,少有铺张。

三、《论语》的文体特征《论语》是记录孔子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语录体著作,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其文学价值与普通的文学作品毕竟存在区别,不能用现代的观念评价其文学性。针对《论语》的文体实际,实事求是地揭示其特征与风貌,是《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记录思想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创。

三、富兰克林的文学地位?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四、王维的文学地位?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高、曾、父三代做过司马。他家从父亲开始,迁居山西永济县。他的弟弟王缙,官任代宗宰相。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能诗会画,精通音乐。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晚年隐居终南山。

王维从少年以来,写了许多首关于边塞、游侠的诗歌。他在《陇西行》、《从军行》、《燕支行》、《少年行》等诗中,或写少年豪迈,或写大将英武,或"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表现了当时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还有一些诗流露出王维怀才不遇,反对权贵,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在他的边塞、游侠、送别、田园山水诗中都有反映。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同时,他的大量诗篇又充满对山水田园美丽风光以及关中农家和平生活的歌颂。或大气开阔,或幽静恬雅,均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千古流传,对后世影响极大。

关于王维思想及诗歌,已经成为一门学问被研究,这亦能说明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五、李白的文学地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如苏颋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杜甫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衰地赞美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天下无人可比。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里又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指出李白诗歌有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其巨大的声名将流传后世。他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李白的纵恣天才赞叹不已。李白的同时人任华,说李白“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杂言寄李白》)。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韩愈和李商隐,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李、杜。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 “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六、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永远是人类艺术经典的标志!

七、飘的文学地位?

飘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社会、历史、文化和风貌等,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性观。它的文学价值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小说之一。同时,飘也是一部畅销书籍,广为流传和传播,影响了无数读者。飘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处女作,于1936年出版,当时飘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了畅销书并赢得了普立兹奖。由于描写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种族、阶级、性别矛盾与混乱,因此也受到了争议和批评。至今,它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八、苏轼的文学地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学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巨擘。

苏轼的文学地位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述。首先,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豪情壮志,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抒发。他的诗作以自然景物描写、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为主题,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被誉为宋诗的巅峰之作。

其次,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散文作品以骈文和笔记为主,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而著称。他的散文作品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评论,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艺术的独到见解。苏轼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具有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的特点。他的画作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笔墨独特,富有个人风格。苏轼的书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文人雅士的典范。

总的来说,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多重艺术天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地位不仅在宋代就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一直被视为文学界的巨擘,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茶馆的文学地位?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它具有深广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是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是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

十、李清照的文学地位?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条件。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一个杰出的女词人,其天赋条件固然十分重要,但家庭的薰陶和教养,犹如种子对于土壤、阳光和雨露的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历史为李清照提供的是一个文化空气甚浓的书香门第,一个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的家庭环境。据她后来的回忆:"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说明她的父祖之辈都生于山东,并曾在今济南一带住过。也表明她的祖父和父亲虽然地位不很高,但学识渊博,名望很高,拥有不少门生。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专权,打击元佑党人,这时他正"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宋史?李格非传》)崇宁5年大赦,党人再度叙用,他也终得"与监庙差遣"。(《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24卷)。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史载他考进士前,"有司方以诗赋取士",他不以此为敲门砖,却"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宋史?李格非传》)。在郓州作教授时,郡守怜其贫寒,想让他兼任其它官职,以便增加一些薪俸,却被他婉言谢绝。做广信军通判时,他曾把一个宣传迷信、蛊惑百姓的道士重责数十大板,然后驱逐出境。可见,他是一位能够为人民做些好事的官吏。

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经史之学的学者。他的经史著述见载于《宋史?艺文志》中的,有《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辨志》5卷。此外,还有《永洛城记》一卷,《洛阳名园记。》一卷等。《洛阳名园记》中记洛阳名园19处,记述翔实,行文简洁,富于诗意,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它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记事,文中还寓有兴亡之感、讽谕之旨。特别是全书结尾所指出的:"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手一已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含李格非对皇帝王公荒淫奢糜生活的批评。当时徽宗赵佶仿照杭州的凤凰山,在东京营建了周围10余里,峰高90尺的万岁山。北宋的名公巨卿在西京洛阳、东京汴梁也大都辟有地域广阔的花园以供享乐。李格非还对他们敲起了警钟:"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他的警告,统治者没有听进去,但他的警言,却被历史所证实了。果然没过多久,金人就入侵中原,洛阳名园付之一炬了。

李格非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不错,尤以散文为佳。元?元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后四学士"。李格非的诗词修养也很高,其才思敏捷,文笔酣畅,纵横恣肆,气魄宏大。可惜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文艺思想却有所记载。他提出"诚著"二字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诚著",就是诗文要有真情实感,要像从心里掏出来的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字字如肺肝出"。他鉴赏古人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在晋代人的诗文中他最推崇刘伶的《酒德领》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因为这两位都是以狂放不羁、傲视一切著称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敢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而李格非的文风和生活态度,都与他们有相通之处。

李清照还有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母亲。她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亦善文,工词翰。在封建时代,她给李清照树立的,决不仅是三从四德的规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一定会给女儿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年青的时候不但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且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亦无不浏览。封建时代有条件读书的女子,一般只能读些《女诫》、《烈女传》之类的书籍。而李格非夫妇的思想比较通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因此,李清照在父母的带领下,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从她的作品和文艺思想来看,她的确从父母、尤其是父亲那里有所继承。她的词作能够揭示内心的奥秘,她的诗篇能够涉及时政,而她的散文又是那样叙事精当,富于感情色彩。在各种文体里,无论写景、抒情、状物、叙事,都留有父亲的流风遗韵。所以,李清照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相当优越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从心灵到身体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她那渊博的历史知识,卓异的文学禀赋,豪爽坚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熏陶。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